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6篇
财政金融   38篇
工业经济   12篇
计划管理   204篇
经济学   109篇
综合类   261篇
运输经济   6篇
旅游经济   21篇
贸易经济   84篇
农业经济   10篇
经济概况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万蓬勃 《北方经贸》2008,(4):147-148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而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文章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体会,探讨了新型教学模式下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2.
为了适应我国近年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才的知识层次全面发展,理工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技术经济的分析将必不可少,高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求。文章论证了理工科开设技术经济课程的必要性,并根据个人的教学过程总结了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83.
教育投资外溢与江苏经济增长:一项实证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借鉴菲德模型,在收集1992—2006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数据的基础上,对教育在江苏经济增长中的外溢作用进行了量化分析。由实证结果可知,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外溢作用是巨大的,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江苏教育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相比生产力较低。最后就提升江苏教育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4.
教育哲学是教育智慧的学问,当前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教育哲学。把教育哲学同教育学区别开来很有意义;教育哲学的鲜活性是教育哲学的生命力所在;促进和完美人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对教育哲学的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5.
学院教学管理是综合性大学教学管理的核心,学院教学管理应向知识型教学管理转变。按照教学运行管理层次的不同,知识型教学管理可分成过程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讲,它又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知识系统。实施知识型教学管理要求对教学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和重组,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加强教学管理的自学习、自适应机制建设,这是学院教学实现知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6.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可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发展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层次多样的中国高校,提高高校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水平,使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87.
本文对我国及世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庞大的教育产业做了概略的调查与研究,对我国现存高等教育资源做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作者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结构配置内在矛盾分析入手,揭示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进而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优化配置合理的五个方面意见。  相似文献   
88.
黎明 《物流科技》2009,32(9):139-141
在对国家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高职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专业特点、核心课程、教学要求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等的对比分析可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针对经济市场、小型企业和私企中、低层管理人员的需求为目标,克服教学中的弱项,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完善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9.
We employ a regression‐discontinuity design to identify effect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fter compulsory school of class size and the number of pupils per weekly teacher hour using administrative rules as instruments. We use Danish administrative panel data. Average class size is 20, about the same as in the US and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Restricting the sample to observations close to the enrolment discontinuity points where the administrative rules have greatest predictive power, 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imates are consistently negative. Estimates from the preferred specification are marginally significant and indicate modest effects in line with earlier studies. Estimates for subgroups are less precise, but they indicate larger effects for pupils from less advantaged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90.
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一个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is paper, we divide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to two aspects: the change in educ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expansion of educational scale. Based on this hypothesis, we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ch of the two aspects and employment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and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that education has on employment are also explained. Then,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re built up. Finally, we use the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in China to test the theoretical models and give explanations to the status quo of the unemployment structure within various educational levels. It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 is beneficial to the increase in the employment rate, the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borers with junior school education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employ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reate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employment, but no evidence shows an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borers with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Translated from Xin Zhengzhi Jingjixue Pinglun 新政治经济学评论 (Review of New Political Economy), 2006, 2(1): 46–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